- A+
亲子教育相关材料
问:我看到教材里面有很多亲子游戏,占了教材的很大比例,在亲子园里老师都带领着做了,我们回家以后还需要带领孩子做吗?孩子那么小,好像只知道玩,做亲子游戏到底有教育意义吗?
答:在我国的传统教育观念中,3岁以前的儿童属于低龄儿童,不在教育之列。对待这一年龄段的小宝宝,人们习以为常去做的就是让他们吃好穿暖,从来没有想过要对小宝宝进行早期智力开发。
而最新的脑科学研究表明,在0-3岁之间,婴幼儿的脑部发育已经完成了80%,也就是说人生的前36个月往往对以后的几十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此时的婴儿就像海绵吸水一样无时无刻地从他所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和感受到的世界中吸取知识,从而形成支配孩子一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在此阶段的婴幼儿能否受到良性的、适当的刺激,将严重影响其大脑皮层沟迴体形成的深度,从而极大的影响孩子日后的智商高低。也就是说,人生下来就有很多潜能,如不能在每一个潜能的迅速发展期——关键期给予适当的环境刺激,使这些能力发挥出来,它们就会受到窒息,永远发挥不出来了。
游戏是为了寻求快乐而自愿参加的一种活动。它即可以促进生长,又可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还可以激发幼儿的良好情绪。亲子游戏恰恰是儿童游戏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家庭内成人与幼儿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不仅有益于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密切亲子关系,还有益于儿童各方面的发展。而且,儿童会把在亲子游戏中获得的对待物体的态度、方式、方法以及人际交往中的态度、方式、方法迁移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
所以说,您应该学会和孩子做更多的游戏,并将具有特定功能的亲子游戏同日常的育儿生活相互交融起来,这样就可以在丰富而快乐的育儿生活中,使宝宝的潜能不断地开发出来。
问:我的孩子是9个月大了,购买了2002版0-1岁的《亿童婴幼教室》,我发现有些亲子游戏是发展孩子语言、美术、音乐能力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发展出那么多的能力吗?
答:半岁多的孩子的能力的确有限,他们仅仅只能模仿发声,只能勉强坐起躺下,对外界没有什么明显的意图……可是,这个时候的孩子,正是建立各种感知和发展各项能力的最好时机,父母们可千万不要错过了。
很多实施了音乐胎教的父母们发现,在孩子出生后,为孩子播放胎教音乐,孩子会有明显的反应。这就是婴儿时期感知能力的发展,婴儿在这个时期大量接受各种信息,所以在这个阶段亲子游戏的主要目的就是发展孩子的感知能力,给他们良性的、适当的刺激,这对他们大脑皮层的发展是极有好处的。 而我们的亲子游戏就是给予孩子这些方面适当的刺激,引起他们听觉、视觉、触觉上的注意,从而起到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的作用。
问:我的孩子2岁了,刚开始接触《亿童婴幼教室》,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我严格按照亲子游戏中的语言训练来指导孩子,可是对照书后的发展评价表后发现,在“言语”一栏里,他有些部分不能达到,我很着急,我应该怎么办呢?
答:我们的发展评价表并不是绝对的,有些孩子某些能力发展得快些,某些能力发展得慢些,这都是正常的。
每个孩子的发展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比如经常跟地方话很重的祖辈生活的孩子,可能“基本能模仿普通话发音”这一项就做的不太好;经常听儿歌故事音带或者CD的孩子,在记忆、模仿、复述方面可能就要比同龄的孩子发展得快……
孩子学习语言是一个过程,需要父母给他比较丰富的语言环境,比如可以让他听音乐,给他创造一定的音乐环境,父母要多跟他面对面地说,要他看到您的口形这样说,这对孩子也是一个语言的训练。当他会发音的时候,您要慢慢地跟他面对面地讲,虽然他还说不成话,但是这种面对面的说话,他会感兴趣。
在训练孩子语言能力方面,父母还要讲究一些技巧。有时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相反造成孩子语言发育落后,比如他想喝水,他看一眼或用手一指,父母马上就端水给他,他就不用说话了,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影响他的语言的发育。
当他不肯说的时候,父母要有意识地延迟他的满足,当他说出了自己的需要时,再满足他。这样就促使他必须得说话。
另外,多和孩子沟通,让孩子有表达自己的愿望,特别是当孩子向父母讲述的时候,父母要表现出相当的兴趣,千万不要忽略他,这样也能够促使他的语言能力更好的发展。
问:我买了婴幼教室的教材,可是我白天上班,晚上回家还要做家务,留给孩子做游戏的时间所剩无几。不知专家有什么好的建议?
答: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的正规教育,它不需要固定的时间和场合,而是寓于日常生活的每一件事情中。
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零碎时间是教育孩子的大好时机。当您拿到教材仔细阅读后,您会发现,教材中推荐的绝大多数游戏活动都与日常生活相关,每次只需几分钟,并不需要“专门”的时间去做。
有些游戏可以选择在您做家务的时候去做,比如,带着孩子择择菜,让孩子闻闻各种调味品的味道;有些游戏与日常作息相关,比如睡前可以给布娃娃脱衣服……
总之,父母实施教材的方式是随机的、灵活的,并且融于父母与孩子每天的具体生活之中。只要您是个对孩子有责任的有心人,您就会很好地实施教材并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的。
親子教育漸受父母的重視, 這是由於父母的教育程度逐漸提高, 子女的數目維持在一至兩名, 父母對子女的期望以及子女管教的質素亦較高, 因此社會服務機構不斷舉辦親子教育課程, 參加者十分踴躍。傳媒方面, 香港電台製作了三輯親子教育系列「愛子方程式」, 收視率高踞十大榜首, 反映出香港父母對這方面的關注和強烈需求。 在第三輯「愛子方程式」中, 港台邀請了數位輔導員以創新性平行小組模式輔導參加者, 處理親子的溝通問題。小組名為「有傾有講全接觸」, 包括家長組和少年組, 透過雙管齊下、互相配合的訓練, 幫助參加者學習處理衝突的溝通技巧, 從而改善親子關係。筆者乃該小組其中兩位輔導員, 本篇文章將記錄有關經驗, 與讀者分享, 並希望這些經驗有助小組工作員改善實踐技巧。
親子教育訓練內容
在構思「有傾有講全接觸」平行小組時, 小組輔導員憑藉以往的實務經驗和對文獻的瞭解, 先行檢視現時親子教育主要涉及的內容。
現時主要的親子教育模式多以技巧訓練為主。Brock & Coufal 回顧了幾個常被應用的訓練課程, 包括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 (PET)、Systematic Training for Effective Parenting (STEP)、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Enhancement、Parent Adolescent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Behavioral Program及 Elective Programs 。從這些主流的訓練課程中, 他們歸納五個主要的訓練內容:
- 一. 溝通技巧
訓練重點在於表達和聆聽。表達方面注重使用「我」的信息, 而聆聽方面則以傳達專注、理解和諒解為主, 這是一般親子教育課程的主要內容之一。
- 二. 環境設計技巧
在親子溝通中, 往往是透過環境配合而避免衝突的, 例如安排較寧靜的環境讓孩子溫習, 為孩子制定長假期的計劃等。
- 三. 改變孩子
大部份家長參與課程時, 都希望學習處理孩子的行為問題, 期望課程能有助孩子的行為轉變, 這些行為管教技巧包括:清晰定義行為問題及目的、行為觀察和記錄、增強正面行為和停止不適當的行為等。
- 四. 改變家長
有部份家長訓練課程會強調家長自身的改變, 例如PET及STEP, 其中部份內容是處理家長管教的態度, 對子女的期望, 及控制情緒等, 目的是擴展家長在解決管教問題時的角度, 考慮子女的立場及改變自己的可能性。
- 五. 改變家庭
上述四項內容均注重家庭中個別成員的行為表現, 然而, 家長須明白個別家庭成員所面對的問題, 亦是整個家庭共同分擔的困難, 要解決問題, 便需整個家庭成員參與, 因此, 學習透過家庭會議和解決問題的步驟去處理家庭問題, 亦是家長訓練內的其中一項主要內容。
從 Brock & Coufal 的分類中, 大致可以看到家長訓練的主要內容, 藉此比較香港現時的家長訓練課程, 我們有下列的觀察:
- 一. 以管教孩子行為為主
現時大部份的家長訓練課程均以處理或改變孩子行為問題為主, 例如孩子的讀書問題、不服從或滋擾行為、脾氣或情緒控制問題等。 事實上, 這亦是家長參加課程的主要原因。有關課程須滿足參加者的要求, 即期望在課程完畢後, 能儘快見到效果。但小組課程時間緊迫, 一般在八至十二節間, 甚或更短; 由於時間限制, 加上參加者的期望, 往往使訓練內容偏向控制孩子的行為問題, 並容易將孩子定性為「有問題」, 而忽略孩子甚至父母本身的關注和需要, 例如:需要獨立、尊重和體諒,這會影響親子關係的建立。
- 二. 以父母為中心的訓練內容
由於絕大部份親子教育課程的參加者均為父母, 故此以父母為中心的教育, 較少注重改變父母本身,很少有就父母對子女的態度、期望、對自己生活的態度、金錢觀念等作出反省和改變。縱或會學習溝通技巧、環境配合、夫婦分工和配合等, 卻都是以改變孩子行為和讀習方式為最終最主要的目標。至於孩子方面的關注和需要往往會被忽視, 孩子的問題會被定性為個人問題而影響親子互動。須知道孩子的行為表現可能受父母和家庭其它因素影響, 因此要孩子的行為有所改善, 是需要父母和家庭規範的改變來配合的。
- 三. 親子教育方式
現時親子教育主要透過講座及小組的形式進行, 參加者主要是父母, 甚少提供子女參與的機會, 因此缺乏子女的觀點, 使親子教育成為單向度的介入, 難以有效地處理雙向或互動的親子溝通問題。
我們選擇小組輔導方式設計「有傾有講全接觸」親子教育課程。小組輔導的優點在於參加者分享共同的關注和輔導目標, 願意投入小組過程, 從而產生治療性的元素:如問題一般性(universality)、人際關係學習(interpersonal learning) 、小組凝聚力(Group cohesiveness)等 , 使學習並不限於來自輔導員身上, 更擴展至個人及小組組員的經驗和方法, 加強了學習效果。
基於輔導員的實踐經驗, 我們相信父母和孩子一齊參與有利互相帶動轉變, 對改善親子關係有莫大的幫助。然而子女的參與亦須注重他們本身的關注和需要, 並非以家長為中心, 於是我們決定以平行小組的方式推行,兩個小組(家長組及少年組)有共同的目標, 而且內容是互相配合的, 但具體的運作目標及小組結構則按組員的特性而設計的, 以期達到最佳效果。
傳統平行小組的經驗
平行小組可以簡單定義為兩個分開但同時進行的小組, 透過聯合活動如實踐練習, 互相配合的小組內容和進度, 聯組活動等, 改善親子的關係。以目前實踐的情況, 這兩個小組成員大多是父母及子女, 例如患癌的少年及其父母 、 再婚家庭的父母和子女 、受虐婦女及其子女 、受性虐待的兒童及其父母 。這些平行小組透過同時介入父母及子女的系統, 處理孩子的行為及情緒問題 , 以及改善溝通技巧和親子關係, 進一步加強共同解決問題和衝突的能力 。
平行小組的優點, 在於父母參與的中介角色對子女學習社交技巧有很大的幫助 。參與的父母可成為培訓者, 由於父母清楚瞭解小組的內容, 在子女學習上, 他們可發揮提醒和鼓勵作用, 並且協助子女在家完成實踐練習。此外, 由於他們參與輔導過程, 會讓子女感受到父母也願意努力學習改善關係, 而彼此在輔導過程中的改變和進步, 都會成為對方的鼓勵, 從而增強處理衝突和解決問題的信心。事實上, 小組成效研究顯示, 平行小組的設計能有效幫助參加者改善親子關係, 加強溝通技巧 。
我們的實踐經驗顯示:親子一同參與小組, 會對參加者有下列的幫助:
- 透過父母和子女的共同參與, 清楚釐訂具體而現實的目標。
- 避免標籤及個人化孩子的問題, 將問題重新定義為關係及互動的結果, 增強彼此解決問題的信心。
- 親子參與共同的活動, 有助分享信息, 增加溝通機會, 更能一起努力面對問題時, 增進彼此感情。
- 提供共同實踐溝通技巧的機會, 並能按實際環境及回應作出評估及改進技巧運用。
- 考慮對方的關注和感受, 並從對方的角度看事物。
綜合研究及實踐的經驗, 我們決定以平行小組的模式構思「有傾有講全接觸」家長組及少年組。我們選取升中一的少年及其父母作為對象, 因為少年人由小學升上中學時面對很大的轉變, 不但在學習環境、內容、生活方式、朋友關係等有改變, 甚至對父母為他們協調好而行之有效的時間表、讀書方式、課外活動的參與、朋友結交等, 都需要作出重大的改變, 親子彼此都要適應升中後的生活模式, 不容易及時作出新而有效的安排。而在此階段, 孩子亦自覺自己開始長大, 對自我空間、生活及學習方式的自主權亦要求多了, 這時期, 父母與子女的衝突會較明顯和頻密, 如何編排滿意的學習和生活模式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 是如何處理在編排中產生的衝突和在溝通中容納彼此的關注和意見, 達至雙方均感滿意的安排。這種溝通觸及彼此對雙方的理解和態度, 雙方在做決定時的權責, 以及由此而引伸的溝通技巧, 這些正是我們設計這個平行小組時的介入重點, 因此我們將小組目標具體定為學習化解衝突的溝通技巧, 而非籠統的改善親子關係。而平行小組的重點在於小組設計上互相配合, 以致有效達成小組目標, 因此小組的設計如何配合, 如何對應參加者的需要便成為下一步的考慮重點。
評估參加者的需要和困難
為了令小組的設計能充份配合參加者的需要, 而不是單憑工作員的印象和推測, 我們非常重視組前評估工作。我們相信小組必須為參加者度身訂造, 因此雖然我們對少年子女與父母相處的困難及其相應輔導重點有一些估計和概念, 我們最後的決定還是以組前評估所掌握的實際情況和需要為依歸。
組前評估的目的包括以下幾方面:
1. 工作員與參加者初步認識, 建立關係; 2. 瞭解參加者目前的親子關係及遇到的困難; 3. 瞭解參加者目前對親子關係的看法; 4. 瞭解參加者對小組的願望、期望自己及對方有什麼改變; (如果父母或子女任何一方並非自願參加, 小組不接受他們參加) 5. 工作員介紹小組規則及特色, 讓參加者對小組將如何進行有較清楚和具體的了解。 |
為使父母和少年子女均有充份的時間和心理空間表達他們的想法和需要, 我們安排父母和少年子女於填寫「衝突行為問卷」後分別和工作員單獨面談。事後發現, 此安排實為必要, 因為很多少年人於單獨面談時均能暢所欲言, 但一旦和家長一起即沉默許多, 傾談變成主要是家長的發言。單獨面談讓我們更瞭解少年子女的表達能力和他們在親子溝通中面對的困難。
單獨面談後, 假如工作員決定參加者適合參加此小組, 就會邀請他參加, 然後與他的父母/子女匯合, 繼續最後一部份的錄影面談。在這個環節, 我們請父母和子女一起討論一件他們有些衝突或不愉快的事, 藉以進一步瞭解他們真實的溝通情況。 事件的優先選擇權, 我們特意安排交給子女一方, 好讓我們有機會觀察子女怎樣表達自己的意見和需求、怎樣為自己爭取以及評估父母方面怎樣回應子女的要求和意見。
親子商談的時間約五至十分鐘。 討論過後, 工作員感謝他們的合作, 詢問他們上述談話是否反映現實生活情況, 有什麼似, 有什麼不似, 從而瞭解這次談話的代表性有多大。此外, 工作員會瞭解父母和子女, 他們對此次溝通的感覺, 例如是否覺得可以講到他們所想講的?是否覺得對方明白自己?對方的反應, 哪些你是喜歡?哪些你是不喜歡的?對方有什麼反應令你不想溝通下去?提出這些問題的用意是幫助他們瞭解他們的溝通出了什麼問題, 認清雙方需要學習什麼、指出小組內容與他們問題的相關性, 藉以提高他們參加小組的動機。
組前面談完畢後, 我們會就此錄影談話, 評估他們溝通中的表現, 分析每對親子的相處和學習需要。我們設計了分析架構 (見附錄一) , 作為統一和系統分析的依據。
評估結果
根據十一對參加者的親子錄影談話, 我們發現他們的溝通普遍有以下的現象:
家長 (全為母親) 的溝通表現
母親的發言遠多於少年子女, 發言的性質多是教導。他們談話聲調較高, 說話多而且速度快, 很少給孩子時間和空間表達他們心中所想。偶有提問, 目的多是為確定孩子有否專心聆聽, 明白或接受他們的教導。有時母親因為煩燥, 提問方式像似盤問, 意含不滿或貶斥。
母親談話的性質偏向負面、防衛性的溝通, 用語含對立和指斥性的味道頗重, 容易引起少年子女對抗性或退縮的反應。對於孩子表達的意見和感受, 母親多認為已經明白, 但少有表達這份明白或嘗試去了解清楚, 反應多是打岔/否定/批評或說教。
少年子女的溝通表現
少年子女發言比率低, 而且傾向愈講愈少、聲調逐漸下挫。當遇到母親的打岔或反駁, 他們很快就會靜下來停止發言。他們解釋退縮的原因是因為害怕母親煩燥的表現 (大聲、語氣差) ,認為講了也沒用處。他們很少表達自己的感受和希望, 多以身體語言表達不滿, 例如低頭、扁咀或吞口水。這些無聲抗議的反應被母親視為態度差, 易觸怒母親, 引起進一步的指責。
小組內容的選擇和設計
基於以上的評估所得, 兩個小組最初的設計均以技巧訓練為主。家長組方面是增強家長的聆聽能力、表達時能夠簡短些、具體些, 從而鼓勵子女表達, 增進親子溝通和學習處理衝突。子女組方面, 重點是訓練他們掌握一些技巧爭取表達機會、以「好脾氣, 不放棄」的態度和父母溝通, 以及積極解決親子間的意見分歧。
但後來在第二次家長聚會中, 工作員發現這班家長能反省及承認自己在親子溝通中的毛病, 自行改善這些問題該沒什麼困難, 關鍵問題反而多在思想及處理自己情緒方面。例如他們當中有以下的想法妨礙他們對孩子的聆聽和了解:
? 「我知道孩子的想法。」
? 「我食鹽多過你食米。」
? 「孩子這樣下去, 將來好有問題, 一定要快加糾正。」
? 「孩子一定要給壓力才會令他好。」
根據這些新增的了解和分析, 我們將家長組原有的內容加以修改調整, 主要的改動是幫助他們改變某些妨礙親子關係的想法以及掌握一些技巧控制自己的情緒。以下是經修正後, 兩個小組每節的主題內容:
家長組 少年子女組
- 互相認識, 訂立目標 1. 互相認識, 訂立目標
- 找出聆聽的障礙 2. 回歸正題的方法
- 以理性想法改善溝通障礙 3. 成功溝通要訣
- 跨組交流, 知己知彼 4. 跨組交流, 知己知彼
- 心平氣和之道 5. 怎樣回應父母的批評
- 處理衝突的方法和步驟 6. 處理衝突的方法和步驟
- 跨組練習:處理衝突的方法 7. 跨組練習:處理衝突的方法
- 總結及檢討 8. 總結及檢討
平行小組的設計特色
平行小組的程序設計有以下的特色和好處:
1. 兩組內容互相配合:例如第二和第三節, 我們一面教子女學習技巧爭取表達機會, 用「好脾氣, 不放棄」的態度和父母溝通, 另一方面則鼓勵家長聆聽, 以理性思想改善溝通障礙, 實行先聽後講, 先明後教。 我們相信這種相輔相承的配合能更有利促進雙方的轉變, 增進成功感和希望。 2. 實踐練習可作多種變化和配合:與第一點好處相連的是在練習的設計上, 平行小組讓我們可以雙管齊下, 令兩組練習的設計既可獨立, 又可互相配合, 使效果事半功倍。如第二次實踐練習, 我們請家長和孩子傾談, 話題由孩子選擇, 孩子要做的是坦白表達心裏所想, 而家長的任務是提醒自己避免常有的毛病, 練習有效地聆聽。這個練習的用意是製造有利條件,一方面鼓勵家長聆聽,另一方面鼓勵子女表達, 好讓他們體驗和練習另一種溝通方式, 有別於平時「亞媽講晒」的模式。因為家長和子女同時參加這個小組, 我們可以安排這種需要合作的練習。如果只是單方面參加小組, 沒有另一方面的了解和合作, 要進行這種練習就會有很大的實際困難。 3. 跨組交流和練習:為了令家長和少年子女更明白對方一代普遍的需要和想法, 我們於第四節安排組員和非自己的子女/父母進行交流, 互相訪問作為子女/父母所關心的問題,幫助他們了解對方的心聲。因為不是自己的子女/家長, 他們可以較平靜, 客觀地表達自己和聽取對方的意見, 知道什麼是父母/少年子女普遍有的關懷, 而不只是自己父母/子女所獨有的問題。為使技巧的學習能更接近真實生活和更有效, 我們安排父母和少年於第七節作跨組練習, 先於堂上與其他組員的子女/父母練習化解衝突的方法,然後回家再與自己的子女/父母作實踐練習。 4. 平行小組設計上可以還有很多變化, 例如我們可以用組前面談的錄影談話作為技巧訓練的素材, 又如於某一節聚會中將孩子認為家長進步了的地方作個小統計, 請一位特派專員將統計結果傳送給家長組, 可以讓家長們精神為之一振。 小組評估的方法和結果 |
「有傾有講全接觸」的小組評估著重成效分析, 透過各種資料搜集的方法, 瞭解參加者的轉變及對小組的回應, 有關方法及結果詳列如下:
- 親子衝突行為問卷(Conflict Behavior Questionnaire)
此問卷譯自Robin & Foster 的Conflict Behavior Questionnaire, 並已應用在本地研究中。問卷分家長版及子女版, 每份問卷共二十條問題, 旨在量度親子間衝突的情況, 家長組員是依據參與少年組子女與自己的關係填寫, 而少年子女則須分別按自己與父親, 母親(家長組成員)的關係填寫, 從數據分析顯示, 家長評價與少年子女的關係以及子女評價與母親的關係明顯改善了, 從表一及表二顯示, 親子衝突指數由平均11.91和5.91降至8.36和4,45, 顯示衝突明顯減少, 反映關係改善了。而少年子女評價與未有參與小組的父親的關係則沒有明顯轉變(見表三)。由此可以顯示出家長與子女一同參與平行小組, 彼此的關係會有明顯的改善。相反,如果沒有家長的參與, 單一子女組的成效會較低。 |
- 目標問題評估(Target Problem Rating)
這項評估的作用是比較參加者在評估自己選取的問題上是否有轉變, 參加者在組前面談時選取不超過三項困擾自己的親子問題, 然後為每項問題的困擾程度評分, 有0-7分, 7分代表最嚴重, 0分代表不嚴重。在小組完結後的面談中, 參加者再次為相同的問題評分, 比較在困擾的問題上是否有改變。 家長選取的目標問題一般都是與子女的衝突有關, 例如爭吵, 孩子的脾氣差, 態度差, 不自律,不肯溫習和讀書, 擇食,不擅表達心事等。而少年子女選取的目標問題亦是與家長的溝通和衝突有關, 例如爭吵,媽媽不明白,大聲鬧自己, 脾氣差,批評自己。雙方關注的目標問題都是與親子溝通和衝突有關,當評分減少時, 表示彼此的關係得以改善。 從數據顯示(見表四及表五), 家長選取的問題較多(共三十三項), 亦認為問題較嚴重(平均4.88分), 而少年子女選取的問題則較少(共二十一項), 評分亦相對較少(平均2.95分) 。比較事前事後的測試發現, 家長和子女對選取問題困擾程度有明顯的改善, 分別降至2.86和1.91, 這亦反映了小組對參加者改善親子關係有正面的幫助。 |
- 親子溝通行為樣本
在開組前及完組後的面談中, 我們刻意安排了家長和子女對話, 以此觀察雙方面的溝通模式及困難。我們將這些對話錄影, 並依據前文所列的指標作分析。我們發現親子的溝通有明顯的改善: 母親聆聽的時間多了, 較多表示明白和說鼓勵的說話, 語氣溫和了, 少了打岔和批評的說話; 而孩子方面則表達多了, 態度有禮貌並尊重父母。在處理衝突方面, 家長對子女的信任增強了, 而子女亦表示從前提出任何意見即被否定, 現時是大家一起提出, 將每項建議先寫下, 然後才一起取捨, 被認同的感覺強了。 |
- 參加者的回應
少年子女方面, 超過八成都對小組的整體印象良好, 而所有組員對導師都有好印象。在小組內容方面, 平均有六成至八成的組員覺得有幫助, 整體而言,有超過八成認為小組對他們有幫助。在個人轉變方面, 超過八成的組員認為自己在表達, 明白和回應家長的批評有進步, 至於以積極的態度化解衝突方面, 大約有一半組員覺得有進步。 家長方面, 整體來說, 她們對小組的評價滿意, 並且覺得有幫助, 尢其是改善自己跟孩子溝通時常有的負面想法,在情緒高漲時平靜自己及增進和孩子的感情方面, 更為顯著。 |
討論
- 親子教育訓練內容
正如前文分析, 現時一般的親子教育課程均以孩子行為管理為主,以父母為中心,偏向控制及以解決問題為導向, 容易忽略孩子方面的關注和需要。平行小組的特色並非單在親子教育訓練方式的轉變,更在內容設計以致背後的信念和假設都有別於主流的親子教育課程。孩子的參與並非為了加強行為管理和控制的效果, 而是以孩子和家長雙方的需要為中心。 孩子的參與使家長能夠多些從孩子的角度了解問題, 打破以往只從大人的角度定義問題和制訂解決方法; 另一方面, 孩子在表達自己的需要時, 亦要學會顧及家長的感受。這種以建立關係為主的親子教育, 除了有助化解衝突外, 亦能建立互相尊重的親子關係。從這次的經驗中, 我們特別強調小組內容的設計必須先確定介入的信念和假設, 而非純粹的技巧訓練。
- 平行小組模式的運用
從文獻回顧中, 我們發覺平行小組的設計較為簡單和粗疏, 只概括地描述兩個小組的內容和同時進行的安排, 至於內容和形式的配合和設計的依據則欠嚴謹。平行小組的設計沒有固定的模式, 工作員可按參加者的問題和關注, 靈活地設計小組內容和形式, 尤其是聯合活動方面須互相配合, 才能發揮效果。這次「有傾有講全接觸」小組, 由於節數所限, 跨組技巧練習只有一節, 如節數加長至十節, 跨組練習相應增多, 並擴展至和自己的父母/子女作堂上練習, 相信效果會更好。
- 以研究為本的社會工作實務(Research-based social work practice)
平行小組的設計以理論及經驗為基礎, 後以証據為本 (evidence-based) , 設計和修改小組內容和形式, 務求使小組能符合組員的特性。我們先以親子商談為樣本, 具體地了解親子的溝通問題, 加上參加者填寫的問卷結果分析, 在小組開始前, 我們已掌握參加者的具體情況, 然後修改小組, 使其更切合組員的需要。
發展以研究為本的社會工作實務, 是社會工作本土化必須做的工作。具體的做法有很多, 就以親子商談樣本為例, 我們按需要設計了分析樣本的指標, 見附錄一。 根據這些行為指標, 我們分析參加者親子溝通的質素, 分析方法嚴謹程度有異, 作為研究, 可進一步將上述的行為指標具體化 (operationalization) , 並計算各項指標出現的次數, 便能準確客觀地分析親子商談樣本, 當然, 這是較複雜和嚴謹的方法, 若是初嘗試者, 仍可按上述指標歸納出整體印象, 若有多位工作員協助, 更可交流彼此的印象, 互相引證, 亦可得出較客觀的資料, 作為設計小組的重要參考。其實, 發展以研究為本的社會工作實務並不是單靠學者或研究員才能做到, 前線同工亦能夠以工作經驗為基礎, 採用有系統的方法, 了解參加者的需要, 使服務設計更能配合參加者, 而服務質素亦可提高。
附錄一
- 家長和少年子女發言的比例
- 他們談話的質素
? 支持性/正面的溝通
? 防衛性/負面的溝通
? 有沒有聆聽
? 有沒有不當的打岔
- 解決問題的技巧
? 能否將問題講得具體/籠統的批評
? 是否有考慮多種解決方法
? 有沒有衡量不同方法的利弊
? 計劃和決策的能力
- 商議的技巧
? 聆聽的能力
? 能否清楚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 (父母方面, 能否明確簡短地表達)
? 能否徵詢對方的意見
? 能否提出及接受批評
? 有沒有將對方負面標籤或定型 (睇死)
? 能否表達肯定/欣賞
? 能否控制憤怒
? 能否妥協達成協議
亲子活动流程图
乐观的父母培养乐观的孩子
邓肯自己曾有一段很精彩的话:“我每次听到别人谈论,多赚些钱留给子孙,我总觉得他们这种做法,夺去了儿女种种冒险生活的乐趣。他们多遗留一块钱,便使儿女多一分软弱。最宝贵的遗产,是要儿女能自己开辟生活,能自己立足。
乐观与自信就像一对孪生兄弟,相影相随,对于一个人的一生会产生极大影响。
面对困难,乐观就像一副盔甲,抵挡它的进攻和侵蚀;
面对困难,自信就像一把钥匙,打开心锁勇敢前进。
纵观世界成功的魅力女性,有哪一个的身上找不到这对孪生兄弟的影子?你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女性吗?那么首先找到乐观与自信的种子,播进孩子幼小的心田,耐心浇灌,细心呵护,等待开花结果,生根发芽吧!
关于乐观,法国作家阿兰在论述把快乐的智慧用于和烦恼做各种各样斗争时说:“烦恼是我们患的一种精神上的近视症,应该向远处看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这样我们的脚步就会更加坚定,内心也就更加泰然。”如果这会儿下雨了,就要引导女儿说“下雨了。”而不要说“该死的天,又下雨了。”因为这样说并不能改变下雨的事实。当然,就算说“太好了,又下雨了。”也不能使雨发生任何改变,可是如果把这种话说给孩子听,情况就大不一样 ! “瞧,太好了,又下雨了!小鸟在歌唱,小草也在歌唱,它们都得到了雨的滋润。”这样就会把快乐传递给孩子,让她无论面对何种环境,都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
一位外国大提琴家的童年故事可以说就是一个绝好的例证。有一天,他拖着比自己身体还高的大提琴,在走廊里迈着轻快的步伐,心情显然好极了。一位长者问到:“孩子,你这么高兴,是不是刚拉完大提琴 ? ”他的脚步并没有停下,“不,我正要去拉。”这个 7 岁的孩子懂得一个许多大人不懂的道理:音乐是一种愉快的享受,而不是我们不得不做的、必须忍受的工作。
乐观是“一种性格倾向,使人能看到事情比较有利的一面,期待更有利的结果”。也许有些孩子天生就比较乐观,有些孩子则相反。但心理学家发现乐观思想是可以培养的,即使孩子天生不具备乐观品质,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实现。
要培养孩子乐观的品质,父母首先必须有乐观的思维方式。父母在处理自身问题和家庭问题时的乐观态度,对孩子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孩子通过观察和模仿逐渐养成乐观品质。当孩子遇到不利事情而悲观时,父母应带领孩子对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和衡量,并让孩子明白她的思想中存在的逻辑错误。
著名教育学家塞利格曼指出:父母批评孩子的方式正确与否,显著地影响着孩子日后性格是乐观还是悲观。父母对孩子的批评应该恰如其分,不应把几次错误夸大成永久性的过失。父母应该具体指出孩子的错误及犯错误的原因,使孩子明白自己所犯错误是可以改变的,并知道从何处着手改变。
你是否因为你的孩子没有显示出超人的天赋而暗中失望?
你是否因为你的孩子没有别的孩子漂亮感到而脸上无光?
要知道,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父母对他们的评价之上的。很多孩子知道自己的父母很爱他们,但很少有孩子认为他们与父母是平等的。孩子相信父母可以为他献出生命,但同时也认为父母并不拿他当回事儿。因为当孩子与客人攀谈时,父母曾打断过他的话,厉声叫他走开,只有让孩子坚信父母喜欢他,这个孩子才会有很强的自信心。
关于自信,拿破仑·希尔说:“信心的力量是惊人的,相信自己,那么,一切困难都将不会是困难的。因为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促使人向上奋进的内部动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功而必备的、重要的心理素质。”《东方之子》栏目记者采访邓亚萍时问道:“你怎么会每次都获得冠军呢?”邓亚萍举起一个大拇指,说:“我,自信!”可见,自信的力量非常大。
有了自信,缺乏自立能力也不行。试想,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男尊女卑”的思想依然控制着大多数人,作为一个女性,独立的能力都没有,如何在社会上立足呢?父母应该深谙这个道理,那么为什么不通过培养女儿的自信自立,把这把金钥匙交到她手里,让她一辈子受益呢?
自信心就像人的能力催化剂,将人的一切潜能都调动起来,将各部分的功能推动到最佳状态。而高水平的发挥是建立在不断反复的基础上,巩固成为人的本性的一部分,这样才能将人的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准。一个人的成长路线如果是沿着这样的积极上升式行进,可以想象其积累效果是十分可观的。
在许多伟人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超凡的自信心,正是在这种自信心的驱动下,他们敢于对自己提出高要求,并在失败中看到成功的希望,鼓励自己不断努力,获得最终的成功。在人才辈出的国家里,在那些伟人、名人身上我们同样可以找到自信的催化作用,而且在我们周围的优秀人才身上,也不断放射出自信的光彩。
乐观自信是魅力女性必备的生活态度,越是杰出的女性可能遇到的困难就越大,挫折就越多,如果没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最终将被困难打败而不是战胜它。
乐观自信是女性拥有的最大的魅力,它远比花容月貌更重要,要想把自己的乖乖女塑造成为一个独立的成功女性,就要确立其乐观自信的态度。
链接: http://pan.baidu.com/s/1dDx03aL 密码:
- 仅限【大神团】微信公众号粉丝免费阅读,请进入公众号回复数字 1969 即可自动获取全文
- 搜微信名“ 大神团 ” 或者微信号 dswsxy 推荐扫描二维码快速关注。